「一天晚上,我沿著一條小徑散步,一邊是城市,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。
我疲乏不堪、病魔纏身。當我停下腳步,朝峽灣的另一方望去:太陽正緩
緩西落,將雲彩染成血紅。我彷彿聽到一聲吼叫響遍峽灣,於是我畫了這
幅畫,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,讓色彩去吼叫。」這就是孟克對此幅畫
作的最佳註腳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一陣子,我非常喜歡西洋畫,我買了一本西方藝術史及一整套的西洋一百位巨匠。
在那個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,買書來看是唯一獲取資訊的管道。
上網查“孟克吶喊”有一堆的資料可以參考,不再多方贅述。
先講我對這幅畫的感受,其後再補充網上或書上的資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一次看到孟克的“吶喊”時,我馬上感受到那種神經質的震撼,是我少數看一眼就
無法忘懷的畫作之一。
我對色彩的還算敏感,所以年輕時看一些西洋畫作都能侃侃而談,對著完全莫名其妙
的朋友講一堆自我的感受。好久好久沒看畫作了,今天以後,有空就寫寫看畫心得。
不過,網路資訊發達,各名評也講述了一堆畫作來由及觀感,也不多我一個來講。就
相關於今天心情有感的畫作,抒發一下內心的情緒。因為,我可以講的題材少了……
我想紅色、黃色及紫色滲在一起,那種強烈神經騷動的感覺,直接讓我說出“瘋子”。
尤其是黃色,看多了梵谷的短直條黃,看這吶喊的長曲線黃,神經質整個起來。再來是
海天彎曲的線條,像波紋一般的向外擴散,讓人強烈的感受到聲音的迴繞,耳朵似乎真
的在嗡嗡作響。畫作的線條巧妙的指引出聲音的傳遞方向,從幽靈人、橋的強烈直條往
後收縮至兩人影、湖的回旋、山的綿延、上至天空的波動、那紫綠色強流的海(陸?)
又回到幽靈人。整個聲音的迴圈形成,讓人的心思一直在畫作裡繞啊繞,直至恐懼的感
覺從內心深處竄出。那停不下來的瘋狂,讓人跟著吶喊。
中間那個吶喊的人,很具觀的讓人感覺他在“叫”,像似幽靈被榨乾的感覺。卡通
看多了,就是KERORO泡完海水,全身被吸乾,軟綿綿又輕飄飄,活像醃蘿蔔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網上資訊:
《吶喊》(挪威語:Skrik),或譯稱《尖叫》,是挪威畫家愛德華·孟克1893年的作品。
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。
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。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
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,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[1]。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
斯陸峽灣。
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,分別是藏於奧斯陸孟克博物館的版本 (蛋彩畫、紙本,83.5 x 66 cm)、
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(蛋彩畫、油畫、粉彩、紙本,91 x 73.5 cm)、藏於孟克博物館的另
一個版本,和彼得·奧爾森的收藏版本。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。自
1994年起,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,幸好皆失而復得。
-----
十九、二十世紀相交的年代,西方文明在宗教、倫理、哲學、與美學等精神價值上產生
劇烈變化,面對社會的變遷、人生的無常變化,愛德華旦F了非常多的苦痛,也傳達當
代人們的世紀末心理狀態。孟克承認,正是這種苦痛,成為他創作的價值所在。孟克的
畫作的確描述他所處時代的精神並他所遭受的衝突,而他作品中特有的燃燒、發熱,與
極端不安等因素,其原因也來自他的成長經驗。
愛德華. 孟克出生於 1863 年 12 月 12 日,他父親個性害羞、情緒敏感,容易憂鬱。
孟克 5 歲時,母親死於肺病,父親因此鬱鬱寡歡、神經緊張。對宗教信仰瘋狂依賴。
孟克 14 歲時,其姐瓊安也死於肺病。
孟克自己常常生病,加上親近的接連變故,他自己回憶道:「我自幼被死亡、瘋狂
與疾病跟隨,直到現在。 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與險境.... 」孟克終身未娶,享年 80 歲。
孟克的作品用色彩、線條與形式呈現自己某種迅速的情緒,描述了自己生命觀點中
的生死愛苦,他以強烈的色彩將所有的作品串聯起來,這些色彩或灰暗、或明亮,都如
同火焰一般燃燒著觀者的觀畫情緒,形成了孟克特殊繪畫語彙。
留言列表